天才一秒记住【狂风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kfzw.net
但照片下方打印的一行备注让我血液凝固:
>**身份核实进展:该人现用名林志远,持有新加坡籍,近三年频繁出入东南亚多国难民营,职务为‘心理健康顾问’。
**
也就是说,当年参与初代实验的核心成员,不仅未被清除,反而以全新身份渗透进新一代弱势群体之中。
他们借着“援助”
之名,继续布设认知陷阱,甚至可能正在培养下一波缓冲层儿童。
我立刻拨通许小阳电话。
“你父亲的日志里有没有提过这个人?”
“有。”
他的声音透着疲惫,“陈允明是他最信任的助手,也是第一个主张使用‘情感剥离诵读法’的人。
他说,只要让孩子相信谎言比真相更安全,他们就会自愿封口。”
“而现在,他回来了。”
“不,”
许小阳低声道,“他从未离开。
他只是换了舞台。”
三天后,我们召开紧急线上会议。
七人全部上线,画面分割成七个方格,分布在不同大陆的深夜与黎明之间。
E-7展示了最新追踪成果:通过比对难民学校监控录像中的语音节奏,他们锁定了至少六名疑似前研究员的活动轨迹,全都集中在赤道附近气候湿热区域??那里常年云层厚重,卫星监测盲区密集,正是理想的信号屏蔽地带。
“他们在重建网络。”
E-7说,“不是为了延续旧系统,而是要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替代版本??没有中枢节点,每个孩子都是接收器兼发射器,形成自我维持的情感压抑生态。”
许小阳忽然开口:“我能联系到我爸的老同事。
有些人当年虽签了协议,但也偷偷留了后路。
如果能拿到原始设计图纸,或许能找到强制关闭所有备用节点的终极指令。”
“风险太大。”
张晓雯反对,“你现在已是公众人物,任何异常接触都会被监控。
而且……你确定自己准备好面对他了吗?”
许小阳沉默片刻,眼神却愈发坚定:“我不是为了原谅他。
我是为了终结他亲手造出的怪物。”
会议结束后,我独自坐在灯下,打开一封刚收到的匿名邮件。
附件是一段模糊的家庭录像,拍摄时间标注为2003年秋。
画面中,一个小男孩坐在沙发上背诵课文,母亲在一旁微笑鼓掌。
镜头晃动了一下,扫过茶几上的日历??日期旁用红笔圈出两个字:“静默”
。
接着,男童突然停下,抬头问:“妈妈,为什么老师让我们每天说三遍‘我没受伤’?我真的没受伤吗?”
母亲笑容僵住,随即温柔地说:“因为这样,坏事情就不会来找我们啦。”
男孩低下头,再次朗读:“我没受伤,我没有痛苦,我不需要帮助。”
每说一句,眼睛就闭一下,像在完成某种仪式。
视频最后几秒,镜头无意拍到了门外阴影里的男人轮廓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