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狂风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kfzw.net
文弟心头一震。
那是他小时候偷偷录下的原始磁带,从未数字化,甚至连备份都没有。
“你怎么会有?”
他问。
“是你阿公走前托人交给我的。”
乌兰奶奶声音低沉,“他说,有些声音不能留在机器里,得交给风和牛粪炉火。
现在看来,他是对的。”
文弟怔住。
原来阿公早知道这一天会来。
他知道,总有一天,人类会疯狂追逐完美的复制,而忘了真正重要的,是从不完美的记忆里走出来,继续说话,继续唱歌,哪怕跑调,哪怕哽咽。
几天后,“家声计划”
迎来首次全国成果展。
五千所乡村学校的录音档案被精选展出,形式各异:有孩子用方言背诵乘法口诀时突然打了个喷嚏;有祖母讲述家族迁徙史时睡着了,鼾声持续三分钟;还有一段父子吵架的实录,父亲怒吼“滚出去别回来”
,五秒后又小声补了一句:“记得带伞。”
这些声音被投影在巨大的环形展厅内,交织成一片嘈杂却温暖的声浪。
参观者戴上特制耳机,可自由切换视角,仿佛置身于无数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瞬间。
一位记者问文弟:“你觉得这些声音真的能对抗AI吗?”
他摇头:“我不是在对抗AI。
我只是想提醒大家,我们每个人都是‘原始模型’。
你们听到的每一个停顿、每一次犹豫、每一声笑中带泪,都是无法被训练集覆盖的‘人类先验’。”
展览开幕当晚,一场罕见的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磁场,导致多地通信中断。
北斗卫星群出现短暂紊乱,5G基站大面积宕机,连海底光缆都受到干扰。
但在南屿,渔民们却发现一件怪事:他们手中那些老旧的铜铃、骨哨、贝壳响器,竟在无风状态下自发震动起来,发出低频嗡鸣。
更诡异的是,这些声音竟能互相呼应,形成稳定的通讯网络,将渔船位置、海流变化等信息以古老节拍传递出去。
林澜紧急调取监测数据,震惊地发现:这场太阳风暴意外激活了“心跳协议”
埋藏在次声波频段的备用协议??“大地脉动”
。
这是文弟半年前设计的一个极端预案:当所有电子基础设施崩溃时,利用海洋、岩石、大气作为天然传导介质,通过特定频率的人类原声激发地球本身的共振效应,实现跨区域信息传递。
原本以为永远用不上。
可此刻,全球三十多个沿海村落的“活态声盾”
节点同步响应,自发组织起一场跨越国界的“声链接力”
。
菲律宾渔民用鼓点报平安,阿拉斯加原住民用喉唱传警讯,毛利长老以战舞节奏编码气象数据……
这一切,都没有经过中央指令。
它们源于同一个源头??孩子们录制的那些“不完美声音”
。
李昭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实时声网图谱,喃喃道:“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保护系统……其实是系统在保护我们。”
风暴过去三天后,通信逐步恢复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