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狂风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kfzw.net
“正是如此。”
李昭顿了顿,“但我们破解了部分加密日志,发现他们在模拟‘海语’的传播路径,试图建立一套全球性的‘伪声网络’。
目标不只是南屿,而是所有依靠声音传递文化记忆的边缘社群??因纽特人的雪歌、非洲多贡族的祭鼓、新西兰毛利人的哈卡战吼……他们想用标准化的‘情感模板’替换掉这些原始表达。”
文弟猛地站起身。
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滥用,而是一场文化清洗。
他们要做的,是把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表达,纳入一个可复制、可操控、可商品化的流水线。
“他们管自己叫‘回声’,”
他说,“因为他们不创造,只模仿。
但他们忘了,真正的回声,需要山峦的形状、空气的湿度、听者的脚步位置??每一个变量都不可复制。
他们造的,只是空洞的反射。”
“问题是,”
李昭苦笑,“现在很多人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原声,什么是回声了。”
两人沉默片刻。
窗外,早高峰的车流开始涌动,广播里正播放一则广告:“AI亲情陪伴系统上线,让您随时听见逝去亲人的声音。”
背景音乐温柔得近乎谄媚。
文弟关掉广播,转身走向工作室深处。
那里藏着一台从未启用过的设备??**生物共振采音舱**。
这是阿公三年前亲手设计的原型机,外形像一口青铜棺椁,内部布满纳米级振动传感器和生物电捕捉阵列。
它的原理极其原始:不是录制声音,而是“拓印”
发声时整个身体的共鸣状态。
“阿公说过,人说话的时候,不只是喉咙在动。”
他曾这样解释,“脊椎在震,血液在流,心脏在跳。
你要留下的,不是一句话,而是一段生命的现场直播。”
设备一直未能投入使用,因为缺乏合格的操作者??必须是与传承人有血缘或长期共情关系的人,才能激发系统的深层同步机制。
而现在,文弟决定启动它。
他拨通巴图的电话:“老船长,我要接阿公回家。”
三天后,一辆改装医疗车缓缓驶入南屿码头。
车上不仅有最先进的生命维持系统,还有从北京协和医院特批转运的便携式共振舱。
阿公躺在担架上,脸色苍白,但眼神清明。
他看见文弟,微微一笑:“你终于肯让我回去死了?”
“不是回去死。”
文弟握住他的手,“是回去活一次。”
当晚,月色如练。
他们在望归石旁搭起临时帐篷,将共振舱安置于黑岩中央。
四周插满渔民们带来的骨哨、铜铃、贝壳风铃,构成一道天然的声学屏障。
仪式开始前,阿公忽然问:“你知道为什么‘回声’怕真正的活声吗?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