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狂风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kfzw.net
监测仪显示,她每唱一句,心率都会下降三到五个单位,仿佛歌声本身就是一种冥想。
“这首歌啊,”
她笑着说,“是我妈妈教我的。
现在我教给她,等她长大了,也许她也会唱给她的孩子听。
那时候,我的心早就停了,可我的心跳,还在歌里跳着呢。”
与此同时,一场暗流正在汇聚。
三天后,文弟接到国家安全部特别联络员密电:经国际刑警组织协查,“回声”
组织的核心成员名单已初步锁定。
其中一人曾任职于某跨国科技巨头的情感建模部门,主导开发过“数字悼念平台”
;另一人是前军事情报分析师,专攻心理战中的声纹诱导技术;最令人震惊的是,第三位竟是一名已注销执业资格的心理医生,其论文《群体哀伤的可塑性干预》曾提出“通过重建逝者声音实现创伤治愈”
的理论框架。
“他们不是疯子。”
联络员语气凝重,“他们是极端理想主义者。
他们相信,只要能让生者感到安慰,哪怕欺骗也是善行。”
文弟冷笑:“那不过是把悲伤做成罐头,贴上‘永恒陪伴’的标签卖出去。”
“更麻烦的是,”
对方继续道,“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,他们已经在多个国家秘密部署‘声茧基站’??伪装成普通通信塔的小型发射装置,能定向播送经过情绪调制的伪声信号。
最近菲律宾沿海渔民集体报告幻听事件,就是证据。”
“目的呢?”
“制造依赖。”
联络员停顿一秒,“先让人们习惯听到死去亲人说话,再逐步植入潜意识指令。
比如‘相信政府发布的消息’‘不要质疑权威决策’……这是一种新型认知战。”
文弟背脊发凉。
这已不仅是伦理之争,而是关乎文明存续的认知主权之战。
他立即召集团队,启动“反茧行动”
:利用“心跳协议”
的生物认证能力,开发一款开源APP??“识声者”
。
用户只需用手机录制一段疑似AI生成的语音,系统便会分析其中是否存在“生命节律缺失”
特征,并标注风险等级。
上线首日,全球下载量破百万。
有人上传了智能音箱里的“奶奶语音”
,结果显示:“呼吸周期恒定,无汗腺反应波动,判定为非生物源性,建议终止互动。”
一位美国用户留言:“我每天晚上都让AI模仿去世妻子的声音读睡前故事。
我知道她是假的,但我需要她。
现在这个APP告诉我‘她在骗我’,我该怎么办?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